小学数学的教案(整理9篇)
小学数学的教案篇1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
小学数学的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成数(教材第9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成数的意义,会进行成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互相改写。
2、能应用成数进行有关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百分数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能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后,再根据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折扣,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打折?
三折表示()八五折表示()
(二)情景导入
出示图片,问:图片上画的是什么?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老师板书:成数
(三)、新课讲授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
(1)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或是生活中的常识吗?
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
增产二成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页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板书:
成数分数百分数
二成十分之二20%
鱼晒成鱼干可晒三成五。这里的“三成五”表示什么?
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比如吃饭要七成饱。这里的“七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
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二成五是什么意思?关键词是哪个?表示什么意思?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今年比去年减少的用电量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
方法二:350—350×25%=350—87、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教材13页练习二第4、5题。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七:【板书设计】
成数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小学数学的教案篇3
说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新学期刚开始就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对“邻居”关系非常感兴趣,经常听见小朋友说:“我的邻居家有个小弟弟,经常来我家和我玩玩具。”“我也有邻居,xx是我的好朋友,她住在我家的旁边,我们是好朋友”我的好朋友XX就坐在我的旁边。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我的邻居朋友》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说分析:
我班经过了托、小、中班的学习,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的序数》、《5以内数的形成》等,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法则应避免由教师直接提示或者教授给他们,而是应该安排成幼儿在操作体验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相邻数的过程中,我们将以帮助小动物找房间为导线,让幼儿自主寻找数字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的关系,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
说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活动中采用、故事讲述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猜猜、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说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通过拍手游戏和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基本部分:
(1)“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生动的《蘑菇房》故事讲述,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的内容,并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
(2)协助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定义。将故事平稳的过渡到黑板上,1号蘑菇房邻居是几号蘑菇房?有几个?2号数蘑菇房邻居是几号蘑菇房?有几个?(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通过抛出问题,以给相邻数找秘密,激发了幼儿的探索5以内相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给幼儿提供桔子,饼干,玩具等物品若干,引导幼儿分别对应数摆出相应数量的物品(1-5),逐步探索每个数的相邻数与该数有什么变化,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结束部分:在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小学数学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88—89教材分析:《组合图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教材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些知识的延展,也是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另一方面还能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农村,所教班级的学生数学思维及学习习惯、能力方面情况比较复杂,分析思考能力相对较弱,但对于动手操作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很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节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基础上探究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两点:一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发现的活动中来,交流、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活动有效。二是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数学思维、数学学习能力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用割、补等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及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4、通过简单图形拼组成美丽图案,让学生体会到几何带给大家的数学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参与探索活动,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掌握了多种解题策略。
3、通过小组探索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难点:如何把组合图形用割补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展示引入,建立概念
1、观察动画分析引入
教师用学过的图形拼成一些图形,让学生说说像什么,并说出由哪些学过的图形拼成的。
1、说说这几个图形的特点,从而得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2、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师: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基本图形吗?谁还记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随着学生回答,课件显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难后复习铺垫。
二、引导探究,建立模型(一基本练习突破重点
1、出示以下几个图形让学生说由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得出可以用切割法分成学过的图形。
2、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学生自己操作并交流
师:以上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都可以把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或补上一块成为基本图形。(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特别精彩,想法也非常巧妙,现在智慧老人他家里要装修,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课件显示
1、出示计算客厅面积问题:
智慧老人准备给客厅铺上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并与同学交流。
师:你估计智慧老人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学生估计教师板书师:这个客厅的平面图形我们学过吗?怎么才知道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生:老师,这就是组合图形,只要把它的面积求出来,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了。师:说得对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
师:那么怎样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已学过的图形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2、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师:谁能来介绍你们是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3、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小结并展示在黑板上。
4、让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分类,教师归纳得出两种方法即“分割法”和“添补法”等计算方法。
“分割法”即将上述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添补法”即将原图形补上一块成基本图形。
5、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
6、教师小结两种解法的注意事项
对于“分割法”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对于“添补法”在添补过程中要考虑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培养了能力。这时,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
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最优化。通过学生的试做、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释应用,提高成效89面练一练第
1、3题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与教师或同学们商讨吗?
五、课后作业:89面练一练
2、4和5题
六、教学反思
1、本课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基本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后,再进一步研究组合图形面积问题,所以应在学生熟练掌握求基本图形面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组合图形实际是由基本图形拼组成的;让学生感到组合图形并不陌生,它的面积实际是组成组合图形的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的和,学生就很容易掌握用分割这种方法来求面积。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学生能根据自己以往解决图形问题的经验很快想到利用分割的方法算出各部分的面积,再加起来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但对于添补图形这种方法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所以要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尽可能想出更多的不同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交流讨论时,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可能对于其他同学的方法不够理解。以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样才能发现、借鉴别人的好的方法。
4、以后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的特点,根据图形的特点再思考解题策略,进行合理分割或添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面积;避免采用分割后无法计算出面积。
小学数学的教案篇5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高山镇奋进矿校:谷旭晶
一、教学内容:《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电化教学的发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歌曲导入)
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
看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像┄┄”(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6、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7、出示练习题让生完成。
8、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布置作业:课本46
页第4题.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小学数学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学会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二)通过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明确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用简便方法解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千米,乙车每时行55千米,5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200米,乙队每天修350米,8天正好修完,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45+55)×5=500(千米);
(2)(200+350)×8=4400(米);
(3)(50+40)×3=270(米)。
重点讲解第3题的解题思考:
两人每分共走一个速度和,即50+40=90(米),经过3分相遇,就走了3个速度和。
(二)学习新课
1.将复习题3改为例6。
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2)分析思考:
①小东、小英要走多少米,两人才能相遇?
②两人每分共走多少米?
③两人几分才能走270米?
(3)学生列式计算:
答:经过3分两人相遇。
(4)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两人相遇时共走了270米,而他们每分共走50+40=90(米)。看270米中包含多少个90米,就需要几分?
数量关系式: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将复习题1和2,也改编为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并解答。
(1)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5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千米,乙车每时行55千米,几时相遇?
(2)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4400米长的公路。甲队每天修200米,乙队每天修350米,修完这条路需要几天?学生解答后,同桌互讲解题思路,订正。
①500÷(45+55)=5(时);②4400÷(200+350)=8(天)。
(三)巩固反馈
1.P60“做一做”。
(1)独生解答。(6400÷(600+200)=8(分)。)
(2)补充第2问:
相遇时,两人各行了多少米?
600×8=4800(米),200×8=1600(米)。
2.甲乙两组电工,要架设一条6000米的电话线。他们同时从两端架线,甲组每天架设660米,乙组每天架设540米。完成任务时,两组各架设了多少米?
3.选择下列各题的`正确算式,并说明理由。
(1)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38千米的两地相向行走,甲每时行3千米,乙每时行5千米,经过几时后二人相距6千米?
正确算式是()。
①(38+6)÷(5+3);
②(38-6)÷(5+3);
③6-38÷(5+3)。
(2)甲乙两个内河港口相距240千米,拖船顺水每时航行10千米,逆水每时航行8千米。在甲乙两港之间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正确算式是()。
①240÷(10+8);
②240÷10+240÷8。
讨论:
第(2)小题是不是相遇问题?为什么?(不是相遇问题。因为它是一个物体,而不是两个物体,不可能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也不存在相遇情况,所以不是相遇问题。)
4.课后作业:P61:5;P62:6,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求相遇时间的相遇问题是以求路程的相遇问题为基础的,在充分复习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改编提出新的问题、画图思考和讲解题思路,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通过补充问题,选择判断等练习,学生掌握相遇问题中的一些变化,并通过讨论区别相遇问题与行程问题的不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例6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70÷(50+4)
=270÷90
=3(分)
答:经过3分两人相遇
小学数学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平面图形和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指认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2、学生能在实践操作活动中逐步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3、在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多向思维,学生会选用合适的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量、描等实际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认识周长
(一)感知周长
1、板书:长度
师:老师写了个什么词?
2、观察:教师演示一根塑料片逐渐变弯成封闭图形的`过程。
3、揭示概念
(二)指认周长
1、师出示用铁丝围成的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周长。
2、用线绳围封闭图形。
要求:
(1)围一围:同桌合作用绳子快速围成一个封闭图形。
(2)指一指:你所围成封闭图形的周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
(3)想一想:它的周长是多长?
(三)找找周长
1、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身边物体上的周长。
2、找长方体纸盒上的周长
二、实践探索,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一)测量周长
1、出示学具:半圆形学具
2、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学具的周长?准备选用什么工具?
合作要求:
(1)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2)测量并做好记录。
3、师生共同小结测量方法。
(二)计算周长
1、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提供各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计算它们的周长,校对。
(提供各边的长度)
2、(三角形和长方形拼成一个组合图形)
①独立计算②集体交流校对
三、练习应用,拓展延伸
1、课件演示
师:哪块地需要围的篱笆多?说说你的理由。
2、数学学习日记(机动)
我今天学习了周长,知道了封闭图形()的()叫做周长。我还学会了求一些图形的周长,如果是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先量出各条边的(),再把它们()起来。如果边长相等,可以用()算。
小学数学的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知道5和6的关系,知道5比6少1,6比5多1。
2.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熊猫吹泡泡图,大泡泡6个,小泡泡6个,数字卡5、6,磁铁若干。
2.学具准备:兔子种萝卜背景图6张,道具萝卜30个,固体胶若干;6*6涂色底版纸6张,水彩笔若干;小猫图片36张,小鱼图片30张,钓竿6个,小筐6个。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他是谁啊?
(出示熊猫吹泡泡图)
生:小熊猫!
师:他在干什么呢?
生:吹泡泡。
师:小熊猫吹的泡泡有大的,还有小的,他想知道自己吹了几个泡泡,可是他不会数数,所以想请你们帮他数数,他吹了几个大泡泡,几个小泡泡,我们来一起数一下吧!(带幼儿点数大小泡泡)他吹了几个大泡泡呢?【6个】几个小泡泡?【5个】这里是小熊猫吹的大泡泡,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把泡泡整齐地贴在黑板上,谁愿意来?(指导幼儿把大小泡泡上下对齐贴在黑板上)好了,你们仔细看一看,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大泡泡多,小泡泡少)大泡泡比小泡泡多几个?【1个】小泡泡比大泡泡少几个?【1个】对,大泡泡一共有6个(贴上数字卡6),小泡泡一共有5个(贴上数字卡5),6个比5个多一个,5个比6个少一个,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大泡泡和小泡泡一样多呢?(引导幼儿说出添上或去掉1个)
2.师:好了,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抢凳子的游戏大家都玩过吧?【玩过】谁愿意上来?(摆5个凳子,请6名幼儿上来,老师拍手幼儿绕圈,老师停下幼儿抢凳子,规定一张凳子只能坐一名幼儿,进行三次)几个小朋友没有抢到凳子?【1个】谁没有抢到凳子?【***】为什么总是有一个小朋友抢不到凳子呢?(引导幼儿说出有6个小朋友,5张凳子,6比5多1,所以总是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凳子)
3.师:很好,老师给大家也准备了好多好玩的材料,(出示各种材料)请你们动手操作一下,自己找一找5和6的关系。来看老师这里,(拿着材料进行示范讲解)第一组的'任务是帮小猫钓鱼,用钓竿把筐子里的小鱼钓起来,一条小鱼给一只小猫,注意只能钓自己筐子里的鱼。第二组的任务是帮小兔种萝卜,小兔已经挖好了坑,一个萝卜种在一个坑里,你们可以用固体胶,只能种自己的,不能拿别人的萝卜。第三组的任务是涂色,你们看每一行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涂几个格子,这个数字是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来涂。做好后,请你们仔细观察,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给幼儿发材料,知道幼儿分组操作,进一步巩固他们对5和6关系的认识)
小学数学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②3x3+2=11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4×3-1=11
912